首页 >> 新聞資訊 >>道教文化 >> 中國道教的洞天福地——七十二福地
详细内容

中國道教的洞天福地——七十二福地

1.jpeg七十二福地 


《天地宮府圖》云:“七十二福地,在大地名山之間,上帝命真人治之,其間多得道之所!薄案5亍币辉~,其出現甚早,編集東晉上清派仙人本業的《道跡經》引有《福地志》和《孔丘福地》!捌呤5亍币辉~亦見于南北朝道書,《敷齋威儀經》有“二十四治、三十六靖廬、七十二福地、三百六十五名山……”云云,具體名目則載于唐道士司馬承禎所編《天地宮府圖》等書中。它們是: 


第一,地肺山(即茅山),在江寧府句容縣(今屬江蘇); 


第二,蓋竹山,在衢州仙都縣(按唐代衢州未置仙都縣),或謂與第十九洞天同址; 


第三,仙o山,在溫州梁城縣十五里近白溪草市(按唐代溫州未置梁城縣,疑是唐之“樂成縣”,即今樂清,其境內名勝北雁蕩山有白溪鎮,是否,未詳); 


第四,東仙源,在臺州黃巖縣(今屬浙江); 


第五,西仙源,在臺州黃巖縣嶠嶺; 


第六,南田山,在東海東。傳說舟船可至,據《輿地紀勝》稱,在浙江青田縣南田,為古稱七十二福地之一; 


第七,玉溜山,在東海近蓬萊島上; 


第八,清嶼山,在東海之西,與扶桑仙境相接; 


第九,郁木洞(“洞”或作“坑”),在玉笥山(今江西永新境內)南; 


第十,丹霞洞,在麻姑山(今江西南城境內)西; 


第十一,君山,在洞庭青草湖(今湖南洞庭湖)中; 


第十二,大若巖,在溫州永嘉縣(今屬浙江)。傳為陶弘景修《真誥》處; 


第十三,焦源,在建州建陽縣(今屬福建)北; 


第十四,靈墟,在臺州唐興縣(今浙江天臺)北。曾是唐道士司馬承禎隱處; 


第十五,沃州,在越州剡縣(今浙江嵊縣)南; 


第十六,天姥岑,在剡縣(今浙江嵊縣)。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越人語天姥”,“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指此; 


第十七,若耶溪,在越州會稽縣(今浙江紹興)南; 


第十八,金庭山,在浙江嵊縣東,上有金庭洞。唐裴通記云:剡中山水,金庭洞天為最;蛟粍e名紫微山,在廬州巢縣(今屬安徽); 


第十九,清遠山,在廣州清遠縣(今屬廣東); 


第二十,安山,在交州(今廣東、廣西)北; 


第二十一,馬嶺山,在郴州郭內(今湖南郴縣)水東; 


第二十二,鵝羊山,在潭州長沙縣(今屬湖南); 


第二十三,洞真墟,亦在潭州長沙縣,一作“洞真壇”; 


第二十四,青玉壇,在南岳祝融峰西; 


第二十五,光天壇,在衡山西源頭; 


第二十六,洞靈源,在南岳衡山招仙觀西; 


第二十七,洞宮山,在建州關隸鎮五嶺(今福建政和、周寧、屏南等縣間之洞宮山); 


第二十八,陶山,在溫州安國縣(當為安固縣,今浙江瑞安)。陶弘景曾隱居此處; 


第二十九,三皇井,在溫州橫陽縣(今浙江平陽); 


第三十,爛柯山,在衢州信安縣(今浙江衢州市); 


第三十一,勒溪,在建州建陽(今屬福建)東; 


第三十二,龍虎山,在信州貴溪縣(今屬江西)。系正一道壇所在; 


第三十三,靈山,在信州上饒縣(今屬江西)。一作“靈應山”,在饒州(治在今江西波陽)北; 


第三十四,泉源,在羅浮山(今廣東博羅境內); 


第三十五,金精山,在虔州虔化縣(今江西寧都); 


第三十六,閣皂山,在吉州新淦縣(今江西清江)。系靈寶派道壇; 


第三十七,始豐山,在洪州豐城縣(今屬江西); 


第三十八,逍遙山,在洪州南昌縣(今江西南昌)。許遜修道處; 


第三十九,東白源,在洪州新吳縣(今江西奉新)東; 


第四十,缽池山,在楚州(今江蘇淮安); 


第四十一,論山,在潤州丹徒縣(今屬江蘇); 


第四十二,毛公壇,在蘇州長洲縣(今江蘇吳縣);蛟圃谔K州洞庭湖中包山七十二壇; 


第四十三,雞籠山,在和州歷陽縣(今安徽和縣); 


第四十四,桐柏山,在唐州桐柏縣(今屬河南); 


第四十五,平都山,在忠州酆都縣(今四川豐都); 


第四十六,綠蘿山,在朗州武陵縣(今湖南桃源)北; 


第四十七,虎溪山,在江州南彭澤縣(今屬江西)。晉陶淵明隱居處。一說即廬山虎溪; 


第四十八,彰龍山,在潭州醴陵縣(今屬湖南)北; 


第四十九,抱福山,在連州連山縣(今屬廣東),或云在南海交州。一作“抱犢山”,在潞州上黨(今山西長治); 


第五十,大面山,在益州成都縣(今屬四川都江堰市); 


第五十一,元晨山,在江州都昌縣(今屬江西); 


第五十二,馬蹄山,在饒州鄱陽縣(今江西波陽)。一作“馬跡山”,或說在舒州(治所在今安徽懷寧),或說在潤州丹徒縣(今屬江蘇); 


第五十三,德山(一作“地德山”),在朗州武陵縣(今湖南桃源); 


第五十四,高溪藍水山,在雍州藍田縣(今屬陜西); 


第五十五,藍水,在西都藍田縣(今屬陜西); 


第五十六,玉峰,在西都京兆縣(今陜西西安);蜃鳌坝穹迳健,在河中府(治在今山西永濟縣蒲州鎮); 


第五十七,天柱山,在杭州于潛縣(今浙江臨安境); 


第五十八,商谷山,在商州(治在今陜西商縣)。 


第五十九,張公洞,在常州宜興縣(今江蘇宜興市); 


第六十,司馬悔山,在臺洲天臺(今屬浙江); 


第六十一,長在山,在齊州長山縣(今屬山東鄒平); 


第六十二,中條山,在河中府虞鄉縣(今山西永濟);蛟圃诤又杏罉罚ㄉ轿鬈浅强h永樂鎮),實指一山; 


第六十三,茭湖魚澄洞,在西古姚州(治在今云南姚安)。一作“魚湖洞”,在四明山(浙江寧波西南); 


第六十四,綿竹山,在漢州綿竹縣(今屬四川); 


第六十五,瀘水,在西梁州(指《禹貢》所說梁州,今雅礱江及與金沙江匯合后一段); 


第六十六,甘山,在黔南(泛指今貴州),一說在黔州(今四川彭水、黔江等縣鄰近貴州處); 


第六十七,王晃山(一作“瑰山”),在漢州(治在今四川廣漢); 


第六十八,金城山,在古限戍,又云石戍。一說在云中郡(治在今山西大同); 


第六十九,云山,在邵州武剛縣(今湖南武岡); 


第七十,北邙山,在東都洛陽縣(今河南洛陽); 


第七十一,盧山,在福州連江縣(今屬福建); 


第七十二,東海山,在海州(今江蘇連云港海州鎮)東二十五里,即云臺山。 


以上據唐道士司馬承禎《天地宮府圖》次序排列。杜光庭《洞天福地岳瀆名山記》和李思聰《洞淵集》所說,順序及具體名稱均多與此異。茲錄北宋道士李思聰所編《洞淵集》,所列宋代七十二福地名于下,聊以備考:地肺山、蓋竹山、青遠山、安山、石磕山、東仙源、青嶼山、郁木坑、赤水山、麻姑山頂后、君山、桂源、靈墟、沃洲、天姥岑、若耶溪、金庭山、馬嶺山、鵝羊山、真墟、清玉壇、光天壇、洞宮、陶山、洞靈源、三皇井、爛柯山、勒溪、龍虎山、靈山、白水源、逍遙山、閣皂山、始豐山、金精山、東白源、缽池山、論山、毛公壇、雞籠山、桐柏山、平都山、綠羅山、彰縣山、抱福山、大面山、虎溪、元辰山、馬跡山、地德山、藍水、玉峰山、天目山、商谷山、張公洞、魚湖洞、中條山、地靈墟、綿竹山、甘山、瑰山、金城山、地靈山、北邙山、武當山、女兒山、少室山、廬山、西源山、南田山、玉溜山、抱犢山。


技术支持: 金盾網絡科技 | 管理登录
seo seo
在线无码午夜福利高潮视频|久久只精品99品免费久23|久章草在线无码视频观看|中国精品一二三区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