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教文化對漢語詞匯的影響道教文化對漢語詞匯的影響 來源:中國道教協會網站 作者:焦玉琴 正如魯迅先生所言,“中國的根柢全在道教”,作為中國唯一土生土長的宗教,道教對我國古代的思想文化和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都產生了全方面的深刻影響。漢語中有關“道”的詞語或說法比比皆是,沉積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道教思想 “道”是道教思想的核心。在道教看來,“道”是最高的哲學范疇,是世界的最高實體,“道”具有超時空性,既是宇宙萬物的本源,也是宇宙萬物存在和變化的最終依據和普遍法則。老子稱“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形象生動地表達了道教對世界的認識。其中“道法自然”一詞,意即道以自然為法則,效法、遵循自然。 道教認為,“道”超越于人們一般感覺認識之外!兜赖陆洝贩Q“道”是“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靶敝干願W玄妙,“玄之又玄”原形容道的微妙無形,后泛指言論道理等玄妙難解。 《道德經》還說“道”是“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老子以此來說明“道”的精深玄妙幽而不顯,無法用感官來把握!耙暥灰,聽而不聞”的說法即源于此典,但僅保留其字面意義,即“盡管在看,卻沒有看見;盡管在聽,卻沒有聽見”,泛指不重視、不注意。 “貴生”是道教最具特色的思想。道教重視生命的價值,長生成仙是道教追求的終極目標。漢語中反映人們對“長生”追求的詞語很多,如“長生久視”一詞便來自《道德經》59章:“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則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币簿褪钦f,積累德行就能夠勝任治理國家的大任,持有治理國家的根本之道,就可以實現天長地久,這就是深根固柢、長生久視的道理。 “長生不老”可謂“長生久視”的同義詞,出自道家典籍《太上純陽真經·了三得一經》:“天一生水,人同自然,腎為北極之樞,精食萬化,滋養百骸,賴以永年而長生不老!薄伴L生不老”即永遠活著,不會衰老。這原本是道家的生命追求,在后來的日常用法中則演變為對年長者的祝愿或贊頌。 修道的目的是通過自身的修煉和修行,使生命返歸到始初的淳樸本真狀態,道教稱之為“返璞歸真”。在道教看來,人原初的本性淳樸純真,近于“道”的本性。但隨著年齡增長,思慮欲念不斷萌生,加之社會環境的不同影響和聲色利祿的誘惑,人原有的生命元真會不斷地耗損,純樸天性會逐漸迷蒙,這將嚴重損害自己心性和生命健康,從而與“道”相悖 “返璞歸真”中的“璞”,本義為未雕琢的玉,在這里指“道”的質樸狀態。所以,“返璞歸真”即指除去外飾,恢復其本來面目。 道教對生命本真狀態的追求,還體現在“抱素懷樸”一詞中!氨貞褬恪钡闹苯拥涔食鲎园喙獭稘h書·禮樂志》:“易亂除邪,革正異俗,兆民反本,抱素懷樸!钡乃枷霚Y源卻來自《道德經》所說:“見素抱樸,少私寡欲”,意指人們要抱道守真,怡養生命的真元,使之不為物欲所誘惑,不為私心雜念所困擾。以道教思想為養料,“抱素懷樸”的意思就是 求人們保持內心平和,處于自然的狀態。生命是一個修煉的過程,要在良好的心性根基上,把已耗散的生命元氣通過修煉進行修復,使生命回歸到真道的狀態,以達到長生久視,得道成仙。 道教在天道循環的思想基礎之上提出“承負說”。其源自《太平經》,意思是祖先積德行善,則可蔭及子孫;若先人屢屢犯過作惡,后人將無辜蒙受災禍。它演變為人們常說的“前人種樹,后人乘涼;前人惹禍,后人遭殃”。所謂“承負”,《太平經》有曰:“承者為前,負者為后。承者,乃謂先人本承天心而行,小小失之,不自知,用日積久,相聚為多,今后生人反無辜蒙其過謫,連傳被其災……負者,乃先人負于后生者也!薄叭y共生,長養凡物名為財,財共生欲,欲共生邪,邪共生奸,奸共生猾,猾共生害而不止則亂敗,敗而不止不可復理,因窮還反其本,故名為承負!币饧刺斓厝巳y共生,長養財物,欲多則生奸邪,以至不可復理,直到財物窮盡才知返回虛無之源本。其一說的是善惡承負,其二則是說天道循環。只有理解了這些道教思想,才能對上述成語有透徹的理解。 道術修煉 在道教的生道相守的生命理念指引下,為了達到長生不老,道教發展出多種養生修煉的道功道術。其中既有吐納、導引、服食、金丹、養氣、煉氣等養生方術,又有存想、存神、主靜、坐忘等養神方法。這些道術道功等在漢語中有全面而生動的體現。 道教將以氣息吐納為主的煉養方法稱為“行氣”、“調息”、“服氣”等!短浇洝氛f“人欲壽者,乃當愛氣尊神重精也”。葛洪對吐納之法作了具體論述:“初學行氣,鼻中引氣而閉之,陰以心數至一百二十,乃以口微吐之。吐之及引之,皆不欲令己耳聞其氣出入之聲。常令入多出少,以鴻毛著鼻口之上,吐氣而鴻毛不動為候也。漸習轉增其心數,久久可以至千,至千則老者更少,日還一日矣!闭腔诘澜痰氖澜缬^和修煉方法,“吐故納新”才獲得了深刻的內涵!巴鹿始{新”一詞最早出現在《莊子·刻意》:“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痹溉说暮粑,吐出體內廢氣、濁氣,吸進新鮮空氣。但在道教的影響之下,這一詞匯的內涵卻要深刻得多,指的是一個有機體除舊更新、保持生命力、與時俱進的必要途徑。 道教的辟谷煉養術也在漢語中留下了深遠的影響。辟谷本是先秦神仙家的一種煉養方術,道教對其加以發展,認為人體內有三蟲,又名三尸,其好寶物、好五味、好色欲,是毒害人體的邪魔,是人欲所生的根源。三尸的生存依賴谷氣,如果人不食五谷,斷其谷氣,則三尸便亡,人體內的邪魔也就斬滅。有此煉養術為文化淵源,便有了“不食人間煙火”、“吸風飲露”等詞語!安皇橙碎g煙火”亦作“不吃煙火食”,本是反映道教不食五谷的辟谷修煉。宋代阮閱《詩話總龜》引王直方《詩話》云:“東坡讀其詩,嘆息云:‘此不是吃煙火食人道底言語!绷硪辉~語“吸風飲露”也與辟谷煉養術相關,典出《莊子·逍遙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不食五谷,吸風飲露,乘云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薄拔L飲露”意為吸清風、喝露水,指傳說中的仙人絕食五谷。 道教發展出的一整套導引修煉方法,也是漢語言中的一個重要文化淵源。導引即“導體令柔,引炁令和”之意,以形體運動配合呼吸吐納,以達到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目的!肚f子·刻意》云:“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為壽而已矣!薄靶芙涾B申”一詞即由此而來,指通過模仿熊之攀枝、鳥之伸腳的活動形態,伸展肢體,調和氣血,從而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 圍繞著道教的煉丹術,也產生了一批漢語用法。如“爐火純青”一詞,出自唐代孫思邈《四言詩》:“洪爐烈火,烘焰翕赫;煙未及黔,焰不假碧!痹傅朗繜挼,爐中的火焰由紅色轉成青色時即為最佳的火候。轉化為習語后,意指技藝或學問、修養等達到純熟完美的境界!办`丹妙藥”指非常靈驗有效的奇妙藥物,用來比喻能夠解決一切問題的好辦法。 “金丹換骨”也來自于道教的煉丹典故,指道家仙丹之靈驗,能使人脫胎換骨。如陸游《夜吟》詩:“六十余年妄學詩,工夫深處獨心知。夜來一笑寒燈下,始是金丹換骨時!彼栌玫澜痰男逕捤枷,以“金丹換骨”比喻學詩功夫由漸修而進入頓悟之境,后來也用來比喻文學藝術等的創作達到了造詣極深的頓悟境界。 神仙人物 黃帝原是傳說中的人物,按《史記·五帝本紀》載,姓公孫名軒轅,是有熊國君少典的兒子。據說他創立八卦、律歷、冠冕、宮室等。蚩尤反叛,黃帝與他在涿鹿激戰,久戰不勝。這時西王母派九天玄女下凡,授黃帝靈符、道法與《陰符經》,黃帝終于擒殺蚩尤。他廣游名山,向多位神仙訪求修仙之道,在王屋山煉成九鼎金丹,后騎龍升天成仙,成為五方天帝之一,居中央之位以主四方。從黃帝升天的故事中,產生了“龍去鼎湖”一說。其典出于《史記·封禪書》:“黃帝采首山銅,鑄鼎于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胡髯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后宮從上者七十余人,龍乃上去!薄褒埲ザ奔闯鲎杂诖,后來用來表示帝王去世。 另一個與黃帝相關的成語則出自《列子·黃帝》:“(黃帝)晝寢而夢,游于華胥氏之國。華胥氏之國在?m州之西,臺州之北,不知斯齊國幾千萬里;蓋非舟車足力之所及,神游而已!薄耙粔羧A胥”即出于此典,喻一場幻夢!叭A胥”作為神話中的國名,后成為夢境的代稱。 從某些具體的神仙故事中,也產生了眾多的習慣用語。例如,八仙是道教中8位神仙的合稱。他們是鐘離權、呂洞賓、張果老、鐵拐李、曹國舅、韓湘子、藍采和、何仙姑。唐代已有《八仙圖》與《八仙傳》,民間流傳許多關于他們的故事,其中以八仙過海最為著名。據說有一年的3月3日,八仙赴王母蟠桃盛會,喝得酩酊大醉,歸途路經東海。呂洞賓建議眾仙“各顯神通而過”,不得乘云而過大海,須每人以物投入水中,乘所投之物過海。于是,鐵拐李以拐杖作舟,漢鐘離以棕扇鳧水,張果老毛驢踩波踏浪,呂洞賓、韓湘子、藍采和、曹國舅、何仙姑分別立于簫管、玉板、花籃、陰陽板、竹罩之上,浩浩蕩蕩渡過東海。這一成語現在多比喻在完成共同的事業時,各人都拿出一套辦法或本領,互相競賽,或作“八仙過海,各使神通”。 據宋人筆記,鐘馗原為終南山人,才華出眾,赴京趕考因相貌丑陋而被黜名,生性剛烈的鐘馗于是撞臺階而死,皇帝賜袍安葬。相傳唐明皇于病中夢見一大鬼怒抓小鬼吃之。明皇問之,自稱鐘馗。醒后乃令畫家吳道子繪成圖像,懸于宮門,病竟痊愈。這就是“鐘馗捉鬼”的故事,后來用來比喻清除壞人。由于鐘馗乃氣憤自殺而亡,由此產生了“氣殺鐘馗”一詞,比喻因憤怒而臉色難看的神態。民間還流傳很多與鐘馗有關的歇后語,如“鐘馗開飯店——鬼不上門”、“墻上掛鐘馗像——鬼話(畫)”、“鐘馗打飽嗝——肚里有鬼”等。 |